如果问到语言学习中听、说、读、写哪一项最难,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答案,相比较而言除了听力依赖感官能力更多,剩下的读、写、说更考验同学们的思维能力。
语言学习中思维能力越好就能够更快理解文章结构,思路清晰可以加快做题速度,还能让沟通更有条理。故而语言学习听说好入门,真正想学好还要加强写作能力,特别是科学写作的训练。
那么如何提升科学写作能力并提升整体的语言水平呢?
有完整的结构
首先,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写作有着相对固定的风格,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,大量的讲义、文献有着自己固定的格式,在何时引用文献,哪里应该配有图片相对都是固定的,我们将之称为内容的结构化。
结构化内容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出错的几率,口语同样也是如此,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标准化口语考试总会给出一个模板。
在未来的口语沟通中(以及学术讨论和报告时)也可以提升腹稿能力,在紧张状态下随时调用整套逻辑,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有表现力
即便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写作并不是电脑程序吐出来的、无感情的事实文本。相反文字间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才是让文字可读性的根本,左右脑所负责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潜意识协同工作,才能发挥写作的潜力。
举个例子,我们可以在文章中使用拥有感官体验的描述方式,来激发受众的意识(感性),以加强学术概念的理解。如“白血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”,就可以说白血球是身体的警察,让句子更生动。在解释复杂概念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加入一些隐喻。
如“乳糖不耐受”是消化道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,此时它像一个敏感的少年,总是对结果抱有最好的期待,但难免用力过猛——即使是少量无害的健康食品也会立即引起剧烈反应:消化系统对特殊刺激过敏......"
如果能流畅的写出这种字句,相信在口语沟通的过程中你也能树立自己的风格,拉近你和目标的距离。
容易理解
内容的清晰度同样重要,你要确保所有内容是明确的。虽然看起来不难,但是想要从头到尾保持同样的陈述风格并不容易。大家经常犯的一种错误是,在面对不确定事务时总是不自觉的给出模棱两可的观点。
另一种错误是过渡使用缩写,而忽略了作者的身份和理解能力。在使用缩写时,务必要确认段前是否已经对此进行解释,在缩写出现后进行解释会导致思路的中断,影响文字的易读性,如果你发现有这种风险,写全称。
此外要注意不要无休止的重复观点、延伸观点,不要在句式中包含不必要的填充词和修饰词。这一点在德语德语学习中尤其重要,大量嵌套的句子和外来符合词的叠加只能展示你德语学的不错,但是并不能让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。